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科普文章 > 精神科 >

抑郁症——约9000万的患病人群,为何女性是男性的2倍?

于平华

  就在今年母亲节前不久,某高校一位女博士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,引发社会关注。

  关于女性自杀的消息,频频见诸报端,这是近半年来的第四位博士自杀事件,其中就有三位是女性,她们是35岁女教师自杀、44岁女高管跳楼自杀……

  在这四起自杀案例背后,我们看到了同样的“阴影”——抑郁症。

抑郁高发群体:女性!

  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,目前全球有 3.5 亿抑郁症患者,我国抑郁症人群约 9000 万,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。

  清华大学此前发布的《中国职场女性心理健康绿皮书》显示,职场女性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:约有85%的职场女性有过焦虑或抑郁症状,其中约三成时常感到焦虑或抑郁,7%的女性甚至表示自己“总是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”。80后、90后约有四成女性时不时或总是感到焦虑和抑郁。

  “两年多来,我每天都不想洗脸刷牙。要在内心一遍遍说服自己,才能完成这些最基础的个人整理,一直以为是劳累所致,直到有一天看到一篇关于抑郁症的推送文章,才猛然惊醒……”

  “脑袋昏昏沉沉,注意力不集中,做事拖延,非常疲惫,越来越自我封闭……”

  “总是不自觉地唉声叹气,发觉自己的眼睛变得呆滞无神。内心的信念似乎散架了,失去自信,对自己的行为对错产生怀疑……”

  一位在山西农村执教、育有两个孩子的职场女性在经受长期抑郁后,在看诊过程中吐露了心声。

 

  “通常女性在青春期、孕产期、更年期激素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,对情绪的影响非常大。尤其一些职场女性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不亚于男性,又比非职场女性多了一些释压的枷锁,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。” 于平华主任有提到。

  相关极端案例也有一些相通之处。“患者多是内心挣扎,无处可说。曾有位患者留下遗言‘没人愿意听我说话’。”

  抑郁症患者容易感到孤独,严重的还会有自杀倾向,因此,身边人的理解、陪伴、看护对TA们来说很重要。

作为家人/朋友,我们该怎么帮助TA们?

  1、正确认识抑郁症

  正确认识抑郁症,是帮助抑郁症患者的第一步。

  首先,要明确抑郁症是一个并不罕见的精神疾病,通过治疗,患者可以恢复到曾经的心理状态。

  其次,要了解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症状,比如:

  ●大部分时间都感到不开心,唉声叹气、经常哭泣、长吁短叹;

  ●体验不到生活乐趣,难以享受生活,对以前的兴趣爱好也提不起兴趣;

  ●工作效率较以前明显下降;

  ●做事提不起劲,总觉得非常疲惫;

  ●坐立不安、心烦气躁、易怒;

  ●食欲下降,体重减轻(有的人可能正好相反);

  ●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,如疼痛、头痛、消化不良等;

  ●很长时间难以入睡但又比正常时间早醒;

  ●骤然对性生活失去兴趣;

  ●失去自信,觉得自己无能、无用、无望、无价值;

  ●少活动,少外出,不与他人接触和交谈;

  ●沉迷于酒精或其他物质;

  ●自杀念头、自杀行为,或暴力冲动行为。

  当TA这样做时,尽可能体谅TA,他们自己也不想这样。而我们需要做的,正是帮助他们从这些问题中逐渐走出来。

  2、如何伸出援手

  理解——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听众。

  抑郁症人士的很多想法或抱怨可能是不存在的、歪曲的、不靠谱的,在我们眼里,可能是莫名其妙的、不可理喻的。

  除非他们主动提出要求,否则应尽量避免直接提出劝告、辩解或指责。那样只会让TA更加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和「没人理解我」,然后便进入「话不投机半句多」的处境。

  需要注意的是,类似于「不要想太多了」「忘记烦恼吧」「振作起来」「别为这些小事伤心了」之类的话语,看似在安慰,对患者来说实为指责。换个说法吧,比如,「我不一定能提供有效的帮助,但肯定会认真听你的难受和痛苦,然后尽我所能去陪伴和协助你」。

  总之,请别太在意他们所说的观点是否正确,重点关注他们实实在在存在的痛苦这一事实。

  陪伴——帮助他们恢复和保持信心。

  抑郁的患者可能会觉得自己没用或者拖累了家人。

  给予积极的关心和尊重,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仍然是被需要和有价值的,对恢复会有帮助。

  有时家属适当「示弱」,也会有助于调动患者的被需要感。

  鼓励——接纳自己和寻求治疗。

  不论是生活中的问题还是疾病,引导鼓励患者认识、接受和面对现实,陪伴着他们共同面对和寻找解决方法。

  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,对于日益普遍的抑郁症,需要我们更加重视,像对待感冒一样,加以认识、了解和理解,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“知郁、治郁”,避免抑郁症带来更多的恶果。

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健康科普 就诊指南